《安徽农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党 建 业 务 双 带 头

———记 植 物 保 护 学 院 唐 庆 峰 教 授
   期次:826      


经过一个“超长版”假期,植物保护学院

第二批返校复学的姚领同学进入实验室的

第一天,就发现了桌上整齐摆放的4包一次

性口罩和1瓶消毒液,问了一圈才知道,原

来这是导师唐庆峰为团队的研究生特别准

备的“开学礼包”。

唐庆峰,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一位乐观

向上的“80后”,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广

大农民的知心朋友,同事眼中的“带头人”。

“教育不是把水灌满,

而是把火点燃”

“唐老师的课堂,似乎有一种无形的魔力,即使再复杂难懂的昆虫学知识,也可以轻松掌握。”2017级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研究生马磊回忆起唐庆峰老师的课堂,许多画面依旧清晰。

有时他会说:“这节课就教大家认两个虫子”,然后合上书本,投影上呈现出各式昆虫的图片,接下来分别请同学陈述昆虫的特征,待同学们大体陈述一遍后,他再逐一点评,并做补充和拓展。“一节课下来,时间过得很快,上课的内容却印象深刻。”

比如说到昆虫的习性与行为,唐老师还会介绍其某些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如被广泛使用的驱蚊灯、诱杀害虫的杀虫灯,都是运用了昆虫的"趋光性"特征。当然,“飞蛾扑火”的故事也会被引出并请同学们探讨:究竟是自取灭亡的莽撞,还是义无反顾的执着?

2015级植保专业余俊杰还记得,唐老师说到最原始的有翅昆虫蜉蝣成虫生命之短暂时,引申到了"朝生暮死"的成语,说当时感受最深的就是生命的短暂、珍惜当下的意义;2016级植保专升本的房敏,对唐老师说过的“蟋蟀宰相”典故至今印象深刻,唏嘘于当权者玩物丧志而祸国殃民的历史悲剧。

虽然唐老师人很温和,课堂氛围也很活跃,但他对课程的要求从来不打折扣。有一次上《果树病虫害防治》实验课,唐老师让每位同学拿出标本,一组一组抽查,能说清楚每组标本具体特征的才算过关,如果认得不全,下课要接着认,直到全部熟悉为止。

“把课备好、上好,是对学生最大的爱”。唐庆峰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尤其要始终坚守在“教好书”中“育好人”。

《果树害虫防治》是唐庆峰教学生涯讲授的第一门课程,他坦言备课时“挺有压力”。为了上好课,唐庆峰提前查阅了大量资料,自学了许多视频内容。为了搞清楚课程中“砀山酥梨”“宁国山核桃”等病虫害防治知识,他还委托李桂亭老师帮忙联系砀山植保站和宁国市农业系统,收集一线经验和数据。

十多年来,唐庆峰不仅在开课前一个多月就会认真备好课,还会及时将专业领域前沿知识传递给学生。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对学生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知识”,他第一时间将其补充到课堂,还带领研究生多次实地采样研究,“目前我们已发表3篇草地贪夜蛾学术论文。”唐庆峰的研究生房敏说,这符合唐老师的治学和科研理念,“办公室里写不出好论文,项目就得从田间地头来,科研必须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尤其要注重学生‘三观’的培养,大学生如果思想出了问题,可能就是危险品,比普通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唐老师会在课堂上谆谆教诲。马磊说,唐老师注重对学生思想和品行的教育,在讲述农业“害虫”时,会穿插讲述一些为了一己私利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害群之马”,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善恶。

“教育不是把水灌满,而是把火点燃。”这是唐庆峰的育人理念。如果问起2017级动植物检疫专业同学对辅导员唐庆峰的评价,大家几乎一致认为,唐老师“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门,让大家走自己想走的路”。

他注重学业规划和职业引导,鼓励学生根据热爱大胆选择,勇敢追梦,“认真思考什么是自己钟爱一生的事”。对于热衷科研的同学,他帮忙联系老师指导大创;对于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同学,他想方设法给予支持;对于崇尚公益的同学,他不遗余力推荐各种活动渠道......

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评教多次“优秀”等次,优秀班主任、学业导师,所带班级获评校“十佳班级”“先进班级”“红旗团支部”......一份份荣誉,就像一个个闪光的印章,映衬出一个个坚守初心的过往。

“路并不好走,但我选择坚持”

“如果没有安农大植物保护学院和唐教授的支持,我可能走不到现在。”提起唐庆峰,临泉县姜尚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玉梅满是感激,“唐教授就是上天派给我们的贵人。”

事情还要从2012年说起。因小儿麻痹导致右腿残疾的韩玉梅,向我校植保学院寻求技术指导,接到任务的唐庆峰赶到韩玉梅蜥蜴养殖场所在的临泉经济开发区,被身残志坚的韩玉梅深深感动,当即决定为韩玉梅提供无偿帮扶。“唐教授不仅给我很多专业指导,更像是我创业路上的人生导师。”韩玉梅说,最初借钱办厂,企业经营一度非常困难,唐庆峰不时鼓励她,让她坚强面对困难挑战,“唐教授说他手机24小时不关机,遇到问题随时给他电话。一个大学教授如此费心帮我,我真的没有理由不努力。”

从最初的蜥蜴养殖,到后来转型经营葫芦、根雕等工艺品加工销售,如今的姜尚工艺品公司拥有员工51人,残疾人员工13人,年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主要出口至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欧盟等国家。2019年,韩玉梅因身残志坚自主创业帮扶家乡数百家庭就业,入选“中国好人榜”。

其实,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连麦子和韭菜都分不清”的唐庆峰来说,毕业后从事与"三农"有关的工作,并不在自己最初的人生规划之列。

“特别感谢植物保护 学院很多前辈和恩师的教导,让我逐渐坚定自己的选择。”唐庆峰说,从1998年进入安农植保专业开始,学院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让他一步步对植保专业、对“三农”领域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由衷热爱。丁克坚、林华峰、高智谋、李桂亭、檀根甲、操海群......一大批教授在教学实践和基层服务中,就像“三农”领域的“百科全书”,为农民解难题,为农业做贡献。“那时候就特别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理想的种子悄悄萌芽。”

研究生期间,导师吴振廷老先生讲过的一个故事让他印象深刻。

1973年,学校下迁紫芦湖办学,沿淮地区发生了大面积小麦吸浆虫,这是一种爆发性害虫,因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在那个本来就粮食紧缺的年代,老百姓想吃一个白面馍都十分困难。”

“吴老师言谈中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历历在目:‘农业发展需要技术、需要人才,你们一定要刻苦学习,用专业知识为老百姓服务,为祖国发展服务。’”

“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理想与时代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这样的理想才有宽广的胸怀,才有坚实的基础。”唐庆峰铭记着导师的教诲,博士毕业后,谢绝了企业的高薪邀请,回到了熟悉的母校。

生产实践经验不丰富,他在入职第一年就到基层驻点。

庐江县植保站副站长孙俊铭还记得唐庆峰在该站实践锻炼的情形。“2010年6、7月份,唐博士来实践锻炼。夏天很热,我们早晨4、5点就出发,到农田开展病虫害和农药药效调研,半晌午才能赶回吃早饭。他没有一点架子,和大家打成一片。”孙站长说,有一次到田里做虫害调查,因为调研项目多,加上天气炎热,唐庆峰在稻田里有点发晕,大家催他赶紧到田埂上休息,但是他坚持把所有项目调查完,才从田里上来。“理论功底非常扎实,特别能吃苦,做人做事都踏踏实实。”这是驻点期间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近4个月的实践期间,唐庆峰没回过一次学校。

“确实很累,但收获很大。”唐庆峰说,他是去“取经”的,跟博士身份没什么关系。作为大学老师,虽然在科研上会区分研究方向,但在田间地头,你只有把老百姓的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信任。

“搞农业这条路不好走,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他一直记着李桂亭老师的话。他利用业余时间,大量查阅资料,对病、虫、草害等各方面知识广泛学习,还从网上查找大量病虫害图片,到生产实践中认真比对,反复消化。

“经过3、4年的时间,慢慢觉得‘不慌’了。”如今的唐庆峰,经常带着年轻老师到一线开展服务,每当此时,他也会在心里问自己:“能否像前辈们那样游刃有余?”

去年11月的一天,他先后接到学校皖西北综合试验站和临泉县植保站电话,反映当地麦田草地贪夜蛾疑似虫情。第二天一早,他就和团队成员赶到现场,经过认真查看和科学论证,确诊了草地贪夜蛾虫情。他们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对重点田块开展“挑治”,有效遏制虫情爆发。今年初,唐庆峰成为全省防治草地贪夜蛾和蝗虫的专家组成员。

如今,唐庆峰每年都要深入省内10多个县区,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承担各级各类农作物害虫防治培训任务。他编写农民看得懂、学得会、能操作的《粮食作物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科普书籍,参与“基层农技干部能力提升”“回乡农民创业”“新型职业农民”等项目培训,5年来累计开展培训讲座20余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次。“庆幸自己一路来的选择和坚持,很高兴能为‘三农’做点事。”

“被需要是件很幸福的事”

“2015年我开始担任系主任和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最初也有很多困惑,‘双带头人’工

作怎么才能做好?”

通过走访调研,唐庆峰的目标逐

渐清晰: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好服务!

首先服务好学生,坚守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其次要服务好教师,不断提升

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发挥支部战

斗堡垒作用。

结合学院“三结对”工程,唐庆峰

组织支部成员做好 “对接”,“支部每

位党员教师对接1-2个学生寝室,服

务学生成长成才;每位党员教授对接

一名青年教师,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

能力。”通过“结对”,提升了支部活

力,增进了师生了解,对“两个服务”

的定位也有了促进和提升。

如何通过党建引领,进一步促进事业

发展?结合实际,支部先后施行“负子

蝽工程”“沙漠蝗工程”,提升青年教

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在美留学十年的

饶相君博士回国后,在唐老师的帮助

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教学科研方

面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2017年学院支部调整,部分退休

教师并入教工第二党支部。“老师们

退而不休,对学院事业和年轻人的发

展充满热情。”唐庆峰适时提出“春蚕工程”,邀

请老党员为师生上党课、作报告,参与教学督

导。“刚开始,我们连装订试卷都不熟,经过吴

振廷老师手把手指导,现在装订的试卷既规范

又美观。”年轻教师黄勇说,“春蚕工程”让他得

到了实实在在的学习和成长。

慢慢的,“负子蝽工程”“沙漠蝗工程”“春蚕工程”以及旨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燕尾蝶工程”,逐渐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支部品牌。

“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才能真正推动事业高效发展”。2019年10月,省委副书记信长星来校调研,唐庆峰代表全校教师党支部发言时,如此坦露心声。

除了“结对帮扶”,唐庆峰所在的支部还不定期组织党员教师面向社区居民和中小学开设“绿色课堂”,让更多人认识农业、了解农业;通过建立“植保110”服务机制,支部党员教授对接县(区)植保站,第一时间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植保问题,形成了“小昆虫、大服务”特色品牌,有力地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开展学科与产业对接,组织党员专家深入一线,围绕特色产业研发推广“一招鲜”关键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疫情发生以来,支部10余名党员教师在线服务农业生产,宣传草地贪夜蛾虫情及防控措施、沙漠蝗灾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小麦和油菜病虫发生及防控等,全力“保春耕、战疫情”。

“一个人被需要,是件很幸福的事,”唐庆峰觉得,“做好 ‘双带头人’,关键就是要 ‘带好头’。”在同事和学生们的眼中,他是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学科评估、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重点实验室申报等工作,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

“虽然学院及支部工作占用了唐老师不少时间,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学术和科研工作。”在李茂业看来,唐庆峰科研工作“很高产”:2019年发表7篇SCI论文,项目、课题也都是“大丰收”,“这和他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对唐庆峰来说,每天早出晚归,中餐和晚餐都在食堂解决,夜里十二点到家已是家常便饭。

2019年,植保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获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这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

如今,正值”不惑“之年的唐庆峰,越发”清醒“。继续教好书、育好人、服务好”三农“,是内心不变的坚守。同时在他心中,”样板“的标准很高,激励他继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奋力前行。撰稿:夏利明 周贤超



安徽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36次访问,全刊已有2277428次访问